一、物流景气指数回升之喜
11 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 52.8%,较上月回升 0.2 个百分点,物流运行稳中有进,大部分行业业务总量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物流需求保持向好态势,这一积极变化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业务总量增势相对均衡,中部地区物流活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总业务量指数达到 53.7%,高于全国水平 0.9 个百分点。这显示出中部地区在物流领域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态。
进入四季度以来,工业产业升级改造需求和居民消费潜力需求稳定释放,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家具家电、农副食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物流需求有所增加,同时能源原材料季节性需求明显回升,带动大部分行业业务总量指数保持扩张态势。其中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在高景气区间,分别达到 55.8%、56.2% 和 70.6%。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物流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投资来看,11 月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达到 51% 以上。企业调研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数字化平台化投资需求较大。这表明物流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积极投入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后期走势来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 3 个月保持在 57% 以上的高景气区间,显示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作用下,物流企业对后市发展保持乐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指出,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回升,反映出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对物流的需求在明显增长。物流各个环节的活跃度在进一步增强,也反映出物流对国家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地区差异中的亮点
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业务总量增势相对均衡,而中部地区物流活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总业务量指数达到 53.7%,高于全国水平 0.9 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中部地区近年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业产业升级改造需求旺盛。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家具家电、农副食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在中部地区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物流需求增加,带动了中部地区物流业务总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铁路、公路网络日益完善,为物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铁路运输业在中部地区的业务总量指数较高,达到 55.8%,这得益于中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地位不断巩固,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中部地区的航空运输业也在快速发展,业务总量指数达到 56.2%。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航空货运需求不断增长,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加大在中部地区的运力投入,开通更多的货运航线。
邮政快递业在中部地区同样表现出色,业务总量指数高达 70.6%。这主要是因为中部地区的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的普及带动了快递业务的快速增长。
中部地区物流活跃度高于其他地区,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物流行业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这种地区差异中的亮点,为未来物流行业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三、需求增长的多元动力
进入四季度以来,工业产业升级改造需求和居民消费潜力需求稳定释放,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家具家电、农副食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物流需求有所增加。
产业升级带动工业物流增长,从社会物流总额结构看,物流需求结构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同步变化。工业物流总体稳中有进,其中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家具家电、农副食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物流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高技术制造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向好,引领带动作用增强。
1—11 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 30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5%,多数行业增速均比上月有所回升。其中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相关物流需求在 11 月份同比分别增长 9.8% 和 6.2%,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 3.6 和 4.4 个百分点,显示出这些行业的需求正在稳步增长。
能源原材料季节性需求明显回升,带动大部分行业业务总量指数保持扩张态势。
进入四季度,能源原材料季节性需求明显回升。7 月份,原材料制造物流总额同比增长 8.8%,比 6 月份加快 2 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和石油加工行业同比增速均在 15% 左右,比上月有所加快。
1—8 月份,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 14.4%,增速持续回升。从产品结构看,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增速有所加快,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煤及褐煤进口物流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 7.4%、14.7%、82.0%。
四、运输方式的活力展现
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邮政快递业在 11 月份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业务总量指数均处于高景气区间。铁路运输业达到 55.8%,这一成绩得益于中部地区铁路枢纽地位的不断巩固以及货物运输效率的大幅提高。随着工业产业升级改造需求的增长,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的物流需求增加,为铁路运输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量。
航空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为 56.2%,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航空货运需求不断增长。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加大在中部地区的运力投入,开通更多的货运航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这不仅促进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邮政快递业更是表现出色,业务总量指数高达 70.6%。中部地区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的普及带动了快递业务的快速增长。快递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数智化技术与仓配一体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众多包裹分钟级送达,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这些运输方式的活力展现,不仅体现了物流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态势
11 月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达到 51% 以上,充分展现出物流行业在投资领域的积极态势。企业调研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总体平稳,这为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平稳的增速确保了物流网络的持续完善和优化。
同时,数字化平台化投资需求较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物流企业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数字化平台能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管理。通过对数字化平台的投资,物流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物流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种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态势,不仅体现了物流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它将进一步推动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后市发展的乐观预期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 3 个月保持在 57% 以上的高景气区间,充分展现了物流企业对后市发展的乐观预期。这一积极态势得益于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共同作用。
在政策的支持下,物流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一方面,物流需求的持续向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1 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 52.8%,物流运行稳中有进,大部分行业业务总量指数位于扩张区间,这表明经济运行过程对物流的需求在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数字化平台化投资需求较大。这不仅为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推动了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化平台能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管理,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物流行业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国家将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继续对物流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将加强对物流政策的协调和统筹,完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物流行业的主要任务。
此外,物流出海、跨境电商物流等领域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制造业出海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将集中受益。跨境物流企业要提供全链路上的综合竞争力,帮助中国的企业全面出海。
总之,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下,物流企业对后市发展保持乐观,物流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未来趋势与挑战
随着物流业景气指数的回升,新的市场机遇逐渐显现,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行业注入动力。
国家政策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将 “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 作为重要抓手。强化物流信息的开放互联,建立健全企业物流数据采集、提取、应用、保护等机制,促进企业物流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建立政府部门物流数据的动态互联机制,推动解决物流 “信息孤岛” 等问题。支持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鼓励开展重大物流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5G、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重要物流装备研发,支持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新型设施的发展。创新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创新商业应用场景,并且逐步实现规模化。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相关部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纳入《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利用现有的各类政策手段,支持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支持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升级,推动企业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物流企业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数字化平台化投资需求较大。平稳的基础设施增速确保了物流网络的持续完善和优化,数字化平台能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管理,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物流行业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跨境贸易壁垒等挑战,需提升应变和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或为重要途径。
跨境物流行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贸易壁垒增加,影响物流效率和成本,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如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等,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技术发展带来跨境电商平台竞争激烈,要求物流企业具备更高信息化水平和更快响应速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对物流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网络安全问题也需重视。政策法规变化使各国对跨境电商和物流行业监管加强,如进口商品税收政策调整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跨境电商涉及多国法律法规,企业需遵守避免法律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要求物流企业提供更安全、快捷的配送服务和便捷的退换货服务,还面临多语种、多货币支付等复杂问题。
为应对挑战,企业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及时了解并遵守政策法规变化,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跨境第三方物流模式通过建立全球物流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全球仓储与配送网络、海关通关与报关服务、跨境运输与运费计算、货物追踪与售后服务等环节,具有整合全球物流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优势,但也面临物流网络建设成本高、不同国家海关法规和贸易壁垒增加操作复杂性、货物损坏丢失风险等挑战。
跨境物流未来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物流企业将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提供一体化服务,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与协同,形成优势互补的物流联盟。同时,跨境物流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国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同国家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市场环境差异、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为应对挑战,企业需加强对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分析,调整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定和推广,提高话语权和竞争力;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物流运输条件。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实现跨境物流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